2025年08月24日 星期日 |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 8:00-17:00 妇产科急诊、儿科急诊24小时开诊
近年来,辽宁省妇幼保健院(辽宁省妇女儿童医院)以一切为了儿童健康为目标,持续精进、奋发有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医院积极赋能学科建设,以新生儿科为发展重点,凸显保健特色,落实全程健康管理,提升救治能力,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健康报讯(记者 邹欣芮 特约记者 于宁 通讯员 吴飞)
守护患儿健康 发展步履铿锵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每年成功抢救数百名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及呼吸衰竭患儿,在新生儿肺炎、PPHN(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RDS(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呼吸系统疾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收治早产儿近百名,制定了系统化、专业化的早产儿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出院后随访管理等流程。
作为辽宁省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负责省内危重症新生儿转运工作;开展24小时一对一精细化护理、母乳喂养、新生儿抚触、鸟巢护理、袋鼠式护理、早产儿精细化管理等工作。
目前,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已发展成为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重点专业科室,配备中央监护系统及配套新生儿脑电视频监测仪、亚低温治疗仪、一氧化氮吸入治疗仪、新生儿专用呼吸机、眼科广域成像系统、婴儿暖箱、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等仪器设备,并拥有先进、便捷的检查检验系统,可以随时开展床边X线、B超等检查。
为提高危重症新生儿转运能力,保证转运安全,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还配备了负压救护车、新生儿呼吸机转运系统等抢救监护设备,全力保障开展危重症新生儿救治工作。截至目前,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已顺利完成了多项省级区域化危重症新生儿转运网络服务任务,并获批国家级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称号。
2020年9月,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房新楼启用,不仅为科室发展带来新机遇,更为医院腾飞注入了新动力。
全程健康管理 凸显保健特色
作为国家级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单位、辽宁省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新生儿筛查中心、儿童早期发展基地,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设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养育照护门诊、高危儿门诊、新生儿筛查门诊、早产儿随访门诊、新生儿健康评估门诊等,全方位守护新生儿健康。
科室积极推进开展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项目,内容涵盖早接触、早吸吮、延迟脐带结扎、新生儿复苏等;打造早产儿精细化护理、新生儿早期产儿联动救护模式;提供高危儿出院前现场评估及出院后儿童保健服务,早期识别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并及时开展干预、转诊及随访工作。
通过搭建“云妇幼”平台、开展“互联网+”技术,辽宁省妇幼保健院对接全省280余家妇幼保健机构及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形成集出生缺陷预防与救治、新生儿筛查诊断、院际急救转运、高危儿康复管理等多功能模块于一体的危重症新生儿全程管理平台。
提升救治能力 有效降低“两率”
新生儿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强化急危重症新生儿的救治能力,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辽宁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承担着全省危重症新生儿的转运工作,拥有24小时运转的救护团队。同时,科室建立健全急诊患者分级救治模式,坚持“就急、就重”原则,根据患者病情(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建立分级救治流程,做到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救治、后补手续。在此基础上,科室构建院前院内急危重症救治“三通三联”一体化救治模式,形成救护车直通急诊室、手术室及重症监护室的流程,联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的抢救绿色通道。截至目前,科室已成功救治多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危重症患儿。同时,科室每年开展危重症新生儿救治省级培训项目、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培训指导工作,接收培训人员1.5万人次以上。
新生儿区域转运工作开展以来,覆盖省内35家医院,里程超30000公里,转运辽宁省及周边省市危重症患儿200余人次,转运最小体重患儿仅1600克,转运成功率达100%,实现全省市、县级危重症新生儿救治体系全覆盖,让更多危重症患儿获得新的生机。
转载自《健康报》(2025年02月19日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