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早知晓

发布日期:2025-04-18浏览次数:1122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 ,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近年来发病率持续升高并呈现年轻化趋势。针对发病危险因素进行一级预防和高危人群筛查,有望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实现早诊早治。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会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性作用下,发生增殖与脱落,形成月经。然而,当某些因素打破这种平衡,使子宫内膜长期受到单一雌激素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时,就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癌。比如,长期无排卵导致的月经紊乱,使子宫内膜持续增生;外源性雌激素补充不当,缺乏孕激素保护等。

一、危险信号需警惕

1.异常阴道流血

对于绝经后女性,一旦出现阴道流血,哪怕只是少量点滴状,都需高度警惕;而未绝经女性则可能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期延长或经量增多。

2.阴道排液

部分患者会出现阴道排液,液体可为血性或浆液性。若合并感染,还会伴有恶臭的脓性液体。

3.下腹疼痛

疾病早期一般无明显腹痛。若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压迫神经,疼痛会更加剧烈。

二、高危因素早知晓

1. 肥胖

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较多,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使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增加癌变风险。

2.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会影响子宫内膜细胞代谢,同时高血糖环境也有利于肿瘤细胞生长。

3. 初潮早与绝经晚

初潮过早(<12岁)或绝经延迟(>55岁),女性一生中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延长,子宫内膜受刺激时间增加,患癌风险上升。

4. 不育

未生育女性由于缺乏孕激素的周期性保护作用,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易发生癌变。

5. 家族遗传

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相关癌症,个体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三、防治措施全方位 

1.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适度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的损害。

2.激素管理

对于因疾病需要补充雌激素的女性,务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搭配孕激素,定期监测子宫内膜情况。

3.定期筛查

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如年龄超过40岁、肥胖、有家族史等,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必要时,可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以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病变。

子宫内膜癌虽然是一种恶性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提高警惕,积极预防,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多数患者都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守护好子宫健康。